產業是人才之基,人才因產業而聚。
今年以來,從日鋼集團“ESP無頭軋制技術集成創新及應用”入圍2022年“冶金科技獎”評選,到山東鋼鐵研究院胡淑娥團隊研發的高性能建筑用鋼“亮相”北京冬奧會賽場,嵐山區深耕“以產聚才、以才興產”產才融合發展之路,為高質量發展“蓄勢賦能”。
嵐山區委書記焦春鋒表示:“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,既能有效增強人才工作活力,加速智力成果轉化,又能有力破解產業發展難題,提升整體發展水平,實現兩者同頻共振。”
于是,把人才作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“第一資源”,嵐山區緊緊圍繞“產業鏈”部署“人才鏈”、銜接“創新鏈”,構建起全區高質量發展的“鋼筋鐵骨”。
數據顯示:2021年,該區先后引進高層次人才、專業技術人才3069名,引進創新創業團隊22個、創新人才90名,實現重點人才項目“量質”雙提升。
聚焦產業和人才兩個方向,摸準“雙向”發展需求。該區秉持“重點產業在哪里,人才工作就跟進到哪里”的思路,結合鋼鐵等產業發展人才需求,圍繞人才“供”與“需”,設立“兩張清單”,推動實現人才的有效供給。
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“兩張清單”中,一張是圍繞重點“鏈主”企業需求,結合大型企業、重大項目等建設需要,先后走訪規上企業171家,摸排企業用人需求180余條,匯總形成的人才動態需求清單;一張是由產業專班和區域專班,以重大項目落地為依托,形成的18項高層次領軍人才供給清單。通過“兩張清單”篩選對接,對重點用人單位“量體裁衣”,“一企一策”制定個性化引才政策,實現人才柔性引進、精準引進。
充分釋放人才紅利,推動人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。該區瞄準產業發展需要,聚焦鋼鐵、化工、木材等產業鏈,從擴容創新創業載體到布局人才引育項目,推動全區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56家,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21.9億元,占GDP比重居全市第一,為人才落地和發展提供了廣闊平臺。
隨著成果轉化的“關鍵一公里”被打通,越來越多的關鍵技術攻關取得突破。
以山東華源索具有限公司為例,該企業300余名員工中,技術研發人員就有47人,企業每年研發資金投入占比超過6%。近年來,企業每年開發20多個新產品,一年改進幾千個單元,上千種產品,已經有“5年以上產品儲備”。而今,全國五成以上G100級高精端索具產品產自“華源索具”,人才創新已成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。
目前,該區圣谷山茶場、偉業工具2家企業成功創建省、市專家服務基地,日照鋼鐵張德榮等8個專家團隊入選市創新領軍人才(團隊)和創新人才。
如何營造人才引領產業、產業成就人才的良好環境,力促產業與人才互融互促,協調發展?
為此,該區圍繞“走出去”“引得進”“留下來”,深入落實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制度,區領導帶隊開展“暖企行動”走訪活動,幫助解決人才實際困難問題18個,先后推薦3名高層次人才擔任“兩代表一委員”。從細、小、精、實上著手,在人才引進和培育上推行“臺賬式”管理,建立2022年人才工作重點攻堅任務分解、重點人才項目包保、規上工業企業人才需求三本臺賬。加快實施企業家培育工程,按照專家授課與對標觀摩相結合的原則,計劃近期赴蘇州大學舉辦第一期企業家培訓班。激勵先進、樹立典型,對山東鋼鐵集團日照有限公司等12家科技創新人才引領表現突出企業通報表揚,充分調動和激發全社會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。
與此同時,該區聚焦人才子女入學、醫療保健等“關鍵小事”,先后為61名專家人才配發省、市惠才卡,設立人才專項扶持資金6000萬元,發放大學生生活補貼654萬元,“人才貸”授信1320萬元,進一步營造“栓心留人”的良好環境。
下一步,該區將加強與北京科技大學和山鋼、日鋼研究院等合作,積極與省、市人才集團對接,著力加快人才引育創新,努力把嵐山建設成為人才集聚之地、輩出之地、向往之地。